建华文学 > 其他小说 > 李秋李世民 > 第1061章
长孙皇后故去后。

整个大唐,长安城,都陷入到悲恸之中。

大将军尉迟敬德、宇文士及分别统领士兵出萧章门护送灵车。

将长孙皇后葬于昭陵。

并且依照长孙皇后生前遗愿,仅仅是薄葬。

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

要说房玄龄故去后,李世民心中空缺了一块的话。

那么长孙皇后的离去,直接就导致了李世民精神支柱的坍塌。

久久陷入到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为了能够思念亡妻,他命人在后苑中设立了一个观望台,用以了望昭陵。

可越是如此,就越是加剧他的想念和心中的悲戚。

为避免睹物思人,他连皇宫都不愿回。

而李秋,在长孙皇后死去后。

整个人也陷入到了沉默,浓浓的哀伤之中。

每每握着长孙皇后亲笔写下的《女则》,看着上面那熟悉的字体。

脑海中想着的,全都是娘亲的音貌。

同时,他也下令给了大唐书院。

将这本女则,无限量印制下去。

免费下发给天下百姓,广布世间。

在长安城东市,李秋的老宅之中。

深秋的阳光斜向里从天空中洒下。

看似温暖,实则凄冷,冰凉。

李秋就这样,静静的坐在石阶之上。

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记得在数年前,也是深秋,与李秋相依为命的老管家王中故去之时。

李秋也是就这样,静静的坐在这里,感受着一缕缕悲伤从自己的指尖,眼前滑过。

可就在他最孤寂,最伤心之时,一道宛如阳光的身影。

带着慈祥目光的皇后娘娘,轻轻的推开那扇木门,走进院子中。

然后静静的坐到了自己的身旁。

当时皇后娘娘说出的慈爱,温暖的话语,李秋至今都记忆忧心:

“……王中,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仆人,老管家。”

“其实当时在你传出战死的消息后,这王中啊,明显的就已经时日不远了。”

“不过呢,他还是为了能够让你心安,就把你交代的所有嘱托,一件一件的全都办好。”

“我真的能体会到,此刻你的心情。”

“要是有什么心里话啊,有什么委屈和伤心,就说出来给我听听。”

“千万不要一个人憋在心里,那样是容易出问题的。”

“……我想在王中临走之前,也一定是希望你能快快乐乐的去生活,去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天的。”

“如果你这么悲伤,整日把自己闷在院子里的话,在那一边的他也不会放心的。”

“还有,你看,在如今的长安城内,还有许多如我,如陛下,如长孙无忌,魏征,等等这些关心着你的人们。”

“你若是一直如此的话,岂不是会让他们更忧心?”

“现在啊,你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开着一家无名小馆的小小商贾了。”

“而是变成了我们整个大唐和长安城百姓的大英雄。”

“这个国家,还需要你去守护,去效力,所以你更应该振作起来,不是吗……”

人生,就是如此的不值得去回忆。

这想着想着,李秋就再一次泪流满面。

在心底,紧紧的呼唤了一声,娘亲!

而在这院落的屋脊之上。

云中也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双腿,眼泪早已经浸湿了衣袖。

不知不觉间,这位世间顶尖的无情杀手,早已经被彻底的融入到这个世界中来。

皇后娘娘,是真的拿她当成了亲生女儿一样看待,疼爱。

这也是云中生平来第一次,感受到母爱。

当皇后娘娘故去后,云中也是一样,沉寂在了哀伤之中,难以自拔。

想当年,王中病故时,云中就是这样默默的坐在屋脊上。

从李秋身上感受到一种叫做悲伤的情绪。

而现如今,她依然是坐在屋脊上,却是同李秋一样,一同的感受着心中的悲伤。

只不过,他们两人虽然心有灵犀,又同样的如此悲伤。

但仍旧是一人坐在院落中的石阶上,一人静静的坐在屋脊。

可能,这就是独属于他们两人的世界和默契了吧。

……

在一年之后,随着春夏秋冬的再一次交替。

大唐和每一个人的生活,仍是要继续。

在战事方面,冯立、李道宗、席君买的征南军已经攻下了绝大多数国家和土地。

他们的主体任务也几近完成。

可能再过一年,他们就能彻底收尾,班师回朝。

而征西军,也是在强大火力的支撑下,势如破竹。

推土机一样横扫欧洲大陆。

如今他们的脚步,已经击溃了东罗马帝国,越过了伏尔加河,朝着东欧大陆发起最后的进军。

在朝堂之上,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大唐的律法,制度,政务流程,一切都在不断的完善,优化中。

李世民,如今也几乎不在理任何的朝政,全权交给了太子处理。

可能,在每一个官员的心中,都在等待着禅位这一个时间节点的到来。

对于李秋,一切尚且安好。

这几年下来,他也已经习惯了,身为一位君王所需面对着的那种沉重和压力。

而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文治、武功这两个孩子,也突然间就长大了。

可能早在当初,太上皇他老人家为孩子取名之时,就已经筹划、安排好了一切。

武功,以武艺,兵略为主。

将来可能会被培养成大唐的一位大将军。

他也是由罗可心,亲力培养。

也是最完整的,卫公兵法的继承人。

至于长子文治,年纪也略长几岁。

已经开始被培养着,处理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政务。

由于李秋太忙,也缺乏那个耐心。

所以文治的教导就被转交到了武珝那里。

毕竟论起政治天赋和治国理政,武珝要甩李秋几条街之远。

有些时候,天赋这种东西不得不让人敬服。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