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熊孩子其实会说话,只是平日里沉默寡言,稳如泰山。

即便如此,当一家四口温馨地躺在床上,底下还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滚来滚去时,陆知白只感觉自己是人生赢家。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间七月半快到了。

陆知白派人回乡祭祀。

而七月十八,正是马皇后的生辰。

宫里也依惯例,摆下了简单的家宴。

陆知白也终于得以再次进宫。

如今朱雄英没什么大碍,陆知白便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马皇后的身体健康上。

没有经受大孙早夭的打击,再加上用艾灸等手段来调理,即便在酷热难耐的盛夏,马皇后如今的状态还算不错。

只偶尔,她还是流露出忧愁之色。

不用说,肯定是心里还惦记着被圈禁起来的秦王。

因为现在还不是最终的结果。

万一哪天又有人参奏秦王,朱元璋必定还会大怒。

用过家宴,陆知白便到偏殿面圣。

他掏出奏疏:“儿臣有本要奏。”

朱元璋接过奏疏,翻看了几页,眉梢微微一挑,说:

“咱一点也不意外。这些事儿,咱这段时间也琢磨过一些……”

陆知白笑道:

“父皇自是高瞻远瞩。如今能从倭国获得较为稳定的黄金白银,国库因此充实了不少。

这些金银,若是一直放在库房里,就如同明珠蒙尘,实在可惜。

应当让它们发挥作用,用货币的流动性,来激发国家的活力。

为此,儿臣斗胆提议,现在可以设置国债了。期限,暂可设为一到十年。

有了倭国输入的金银作底气,咱们也无需担忧将来偿还利息的问题。

这件事的好处,可不少……”

朱元璋微微点头。

陆知白接着说道:“其一,回收银钱,能减少有资产的地主士绅购买土地,缓解土地兼并。

再配合番薯的广泛推广,能让更多的农户拥有田地,不愁吃饭,慢慢积累家资。

万一遭遇荒年,有了家底,也能勉强维持生计,不至于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其二,可以有力提升国家信用……”

大明建国至今不过十几年,前途还是未知的;

而许多中年以上的人,对动荡不安的乱世心有余悸,他们未必看好大明的未来。

当然,这些话不能当着皇帝的面说。

陆知白道:

“若是国债期限到了,投债人能连本带息的拿回银钱,朝廷在百姓心中的信用,自然会缓缓升高。

再者,宝钞的价值与国家信用紧密相连,如此一来,宝钞的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

“如今大明每年印刷大约一千万贯的宝钞,要是一贯按一两银子来算,折合成白银就是五百吨!

当下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金银作为准备金。

所以,当下先走国家信用这条路线,实在是明智之举。”

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

陆知白又道:

“好处之三,设置国债还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

朝廷手里有了充足的资金,能加大公共支出,像兴修水利这类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可以大刀阔斧地去做。

如此一来,钱财流转起来了,各项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实是一举多得!”

朱元璋听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笑着说道: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借此机会,瞧瞧天下的银钱究竟都攥在哪些人手里。

历朝历代积累下来的银子,可不在少数,有太多都被偷偷埋藏起来,舍不得拿出来花……”

陆知白心中暗忖,不会是又要打抄家的主意吧?

如今都有矿了,不至于吧?

但他分析道:

“陛下,若是局势没有变化,那些人囤积金银,倒也无可厚非。

可往后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涌入,银子势必会贬值。

到那时,还把钱埋在地里,那可就亏了……”

朱元璋抚着胡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

“所以咱趁早推出国债,等将来偿还利息,对咱是有利的,是吧?”

陆知白赶忙点头称是,说道:

“陛下圣明,确实如此。相比于银价不动,这样做是划算一些。”

朱元璋听了,不由得微微一笑,评价道:

“你这个法子,倒是正合咱意,提到咱的心坎上了。

咱本来就一直在筹备,等北边的雨季过去之后,就疏浚大运河!还要在各地大兴水利,以安社稷。

可倭国来的那点银钱,如今看来远远不够,再加上军费开支……”

朱元璋微微皱眉,又感慨道:

“这银钱财货,要是一味地留在手里不流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确实不利。

依咱看,富绅可以留下五成作为应急储备,其余的五成,最好拿出来周转周转嘛!

只是这样一来,商人是得了好处,可农民又跟不上趟了……”

陆知白听了,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