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华文学 > 其他小说 > 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 > 第 457 章 朕觉得很好
虽然顾晨没有明说是哪些官员,可还是有人对号入座。

“呵,顾大人这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永兴二年的会试,北方学子只占了两成那件事吗?”

礼部的一位叫陈安的江浙主事,这时候站了出来。

“永兴二年,陛下用刘三吾、白信蹈两位大人为主考官,刘学士虽为南人,可白大人却是北平人。”

“这一南一北两位主考官,难不成还会偏私吗?”

“明明就是北方学子学问不精,顾大人为何要委屈南方学子,将学问不精的提上来当官儿?”

“却让学问好的南方学子,反而不如学问低些的北方学子,这不是不可理喻,又是什么?”

想到以后南北中三卷若实施,他们江浙考生再努力名额也要少大半,他就觉得生气。

刘三吾困得不行,从始至终就没听顾晨在说什么,直到听到自己的名字,这才睁开眼睛。

见有人和顾晨吵了起来,只当自己是被波及了。

所以便又继续晃晃悠悠打起瞌睡,倒是白信蹈脸色有些红,并觉得这事儿很是难堪。

他确实也想北方学子能上,可是确实学问比得上南边儿的不多,若是有的话他还能反偏南方学子不成?

他倒是也想偏私北方学子,可是朝堂上那么多南边儿的官,他要敢偏私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哪敢啊!

“我可没说永兴二年的会试有问题。”顾晨看向陈安,语气平淡:“陈大人你是礼部的主事,并不是御史。”

“没有闻风而奏的权利,说话还是不要空口无凭才好。”

闻言,御史都不自觉挺起脊背,确实只有他们有这个特权,骂皇帝都不用砍头的特权。

“你!”陈安无话能反驳他,只好没好气儿地质问道:“那你今日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朝廷科举乃公平公正,没有一点点问题也不需要改,金榜上每个人的才华,都配得上这份荣誉。”

他江南学子就是学问好,就是比北方那些学子要有才华,当官儿就是应该比北方多!!!

“公平公正?”顾晨觉得有些好笑,遂追问道:“我想问问陈大人,请问何为公平公正?”

“我告诉你什么叫公平公正,有一样的老师,一样吃穿住行,一样的书本笔墨,这才叫真的公平公正。”

“南方富庶,北方稍贫,南方气候也要温暖一些、先生的大儒多一些,很是适合做学问。”

“而北方的气候寒冷许多,北边儿的先生大儒也要比南方少许多,你管这叫公平公正?”

“南方名师多到数不完,各种应试的书学子们买起来眼睛都不眨,而北方学子他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吗?”

“这叫公平公正吗?”

有些人出生就赢了一大截,有些拼尽家里的一切去追赶,可能才刚刚达到别人的起点。

科举是他们唯一翻身的路,可惜如今连科举这一条路,也要给这些学子们封死一大半。

这合适吗?

“此乃天生有何法?”这时候黄子澄站了出来,说道:“总不能因为他们可怜,便埋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吧?”

“他们学问不好也不是非要考科举,南北两边的人当官儿都是一样的,只要是个好官儿便是。”

好好当个普普通通的人,被南边士子治理不也挺好的吗?

“可笑。”余敏此时也站了出来,狠狠怼了他一句:“既然南北谁当官儿都一样,你怎么不把自己官儿让给北方学子,反正都一样。”

他算是在抬杠了,毕竟人家黄子澄是实打实考上的。

余敏作为南边儿的人,肯定也是希望南边儿人才都能出口。

可是一来他觉得自己是顾党,二来嘛他觉得顾大人说得有道理,北边儿的学子求学确实要艰难些。

“是啊。”夏原吉虽然也是南人,不过他坚定站顾大人这边:“黄大人既然说都是一样的话。”

“那为什么不让北方的孩子,从小来南边读书科举,然后让南方孩子去从小北方读书科举。

“读书的环境换一换,还能不能有如此成绩便不好说了。”

“到时候黄大人若是还说都一样,那我可就佩服了。”

他见不得这些人说什么都一样,都一样干嘛不把自己的官职让出来,给别人去当呢?

黄子澄被气得七窍生烟,决定要同他好好辩驳辩驳。

“如此说来,你们是认为北方学子学问实在不如人,所以才弄个容易些的北卷替他们挽尊吗?”

古人是要脸面的,听到这句话北方官员都有些坐不住了,他们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技不如人。

这时候,听了半天的朱标终于不再继续沉默了。

“黄卿此话言重了,诚如宝船所说,南北乃是文风不同,并不是谁比谁的学问要低一等。”

“顾卿说的更是有理,世间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

“哪怕朕乃天子,也只能给予天下相对的公平公正。”

若是真论公平公正,那岂不是人人都能当天子?

此时虽然还没有到午时,可六月的太阳确实也挺晒人,有些不耐热的额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子。

可皇帝在上面说话,他们也不敢这时候偷溜啊。

哪怕有冰镇的绿豆汤,他们也不敢去来上一碗。

因为喝了还要跑恭房,怕到时候落个不好的名声。

朱标语气很是温和:“朕想起洪武十四年的时候,与皇考在街上遇见入太学读书的郭卿。”

“彼时的郭卿才刚至京师,连东南西北也分不清楚。”

他说的郭卿正是郭资,乃是北平的布政使。

今年刚被顾晨给调了回来,准备以后让他坐镇应天。

“陛下还惦记着。”郭资双眼泛红,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臣那时刚到京城,家乡的饭钱与应天府不同,身上备的钱财只剩下四个铜板。”

“那会儿天气又冷,臣连一口热汤都喝不上。”

“只能买了个窝窝头啃,啃完了身上也没暖和多少,还是太祖与陛下看见臣,请臣吃了顿热乎的,还将臣送到了太学的门口。”

要不是在太学读了几年书,他哪里能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顺顺利利地考中进士呢?

“是了。”朱标点了点头,沉声道:“北方学子求学艰难,虽皇考与朕不停兴办各地的官学。”

“尽力减轻学子们吃、住的压力,可是众卿们瞧瞧,地区不同,学子们求学之路便不同。”

“北方学子求学千远万远,南方学子求学就在家门口。”

“所有好的先生啊、好的书本还有最新的消息都紧着你们,气候也温暖些,冬日读书也好受些。”

“虽然有部分学子还是家贫,可是你们当中又有几个人,是需要饿着肚子读书的?”

“所以当地学子和当地的比,便能够相对的公平公正,这样方式朕觉得很好,对各地的学子都很公平。”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